禽流感與腸病毒是台灣影響最嚴重的傳染病例,猶記得2003年SARS疫情事件,2016腸病毒學童停課案例,顯示各種病菌侵擾人們生活環境與身心健康。台灣地處亞熱帶溫暖潮濕病媒蚊叢生、病菌容易繁衍,生活中必須小心作好個人的健康管理,預防直接或間接的感染,隨時需作好防禦準備減少病毒迫害。
秋冬禽流感
每年秋冬時節,候鳥遷徙頻繁,即進入禽流感高峰期;「禽流感」為禽鳥流行性感冒之簡稱,其病原為禽流感病毒,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。「感冒」(Common cold)是指由鼻病毒、冠狀病毒、腺病毒等病毒或細菌,所引起如鼻塞、流鼻水、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總稱,而流感病毒只是其中的一種。但是流感的傳染力很強,尤其當病毒有抗原變異時侵襲人群,極短時間內會造成規模不等的流行性,通常多以「流行性感冒」稱之。
夏季腸病毒
到了夏季台灣氣候溫暖潮濕,適合腸病毒生存,主要流行期在4到9月間,是幼兒常見感染的疾病。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如小兒麻痺病毒、克沙奇病毒、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,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,目前已知超過60種,仍陸續發現中!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,主要經由腸胃道(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,而且僅會感染人類!
清潔和消毒的觀念
醫學專家指出「預防感染」,可分為清潔和消毒兩個方式;清潔是減少滋生細菌病毒數量,而消毒是把細菌和病毒消滅殺死,觀念與作法差異。一般而言為何清潔比消毒更重要?因為物品表面不乾淨會防礙阻止消毒劑與細菌病毒接觸,使殺菌效力降低。相同的,假如雙手不乾淨,消毒劑不見得能接觸到所有細菌,而無法達到有效滅菌。
因此正確的清潔觀念,首重於減少細菌病毒量,透過肥皂擦拭摩擦,將細菌、病毒自皮膚移除,且肥皂的介面活性劑可破壞脂肪、可破壞有外膜的病毒。因此,用肥皂洗手是最佳清潔方式;若僅僅使用清水洗手,殺菌效果很有限。因缺乏介面活性劑,皮膚上的細菌、病毒不易清除,效果不好。
酒精性乾洗手液
市面上流行的揮發性酒精乾洗手液,特性是方便攜帶、容易使用,但無法達到去污效果,且僅能殺死部分細菌,並不能取代肥皂或是消毒藥水洗手。購買洗手液時,注意檢查其產品標籤上標註的有效成分含量,乙醇含量應該在60%~95%間;專家研究顯示70-78%的酒精都能達到殺菌99%的效果。如果含量低於60%,就不能有效殺滅病毒和細菌了。而酒精含量也並非越高越好,如果酒精含量高於95%或者是純酒精,殺菌效果反而會受到抑制。
乾洗手液與肥皂
由上了解乾洗手液只能滿足殺菌,無法去除污垢,殺菌消毒是乾洗手的主要目的。因為多數乾洗手液中都含有酒精,酒精不能有效地去除附於在皮膚細小縫隙中的一些污物,如灰塵、泥土、殘漬等等。所以一旦手上沾染此類污物,使用乾洗手液是不夠的!因此,採用乾洗手液的前提必須先把這些污物去除掉!
肥皂成分中含有硬脂酸甘油酯、弱鹼、酚類精油等具殺菌成分,能消滅一定細菌。在醫院就可發現,醫生都使用肥皂洗手,並不是肥皂價格比較便宜,而是使用肥皂洗手具有殺菌消毒效果!
專家研究傳統肥皂洗手方式和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的效果比較,以肥皂清水洗手1分鐘可除去手上98%以上的暫時性菌叢。而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方面,Fendler等人研究指出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在15-30秒即可有效殺死病毒、細菌包含抗藥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(MRSA)、大腸桿菌(VRE) ,甲肝,乙肝等病源的滅菌率可達90 %以上效果。
正確洗手方法
用正確的方法洗手是保持個人衞生的良好習慣,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傳播傳染病。洗手五個步驟:
1、濕: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,包含手腕、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濕。
2、搓:雙手擦上肥皂,搓洗雙手之手心、手背、手指、指尖、指甲及手腕最少 要洗 20 秒以上。
3、沖: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乾淨。
4、捧:沖洗乾淨的雙手不再與水龍頭接觸,因此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。
5、擦:以擦手紙將雙手擦乾水分。
洗手應注意事項:
1、最好使用溫水:攝氏 38-42 度的溫水比冷水較有清潔效果。
2、去除手部首飾:如手上戴了戒指,會使局部形成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,難以完 全洗淨。
3、要使用肥皂:肥皂效果比單獨用水洗要好得多!
4、時間 20 秒:全部的洗手時間至少需 20 秒以上,才能達到有效的清潔。
5、沖洗乾淨:在整個沖洗過程中,雙手須保持比較向下的姿勢,避免水逆流回到未洗的手肘部位。
6、使用擦手紙:最好不要使用毛巾,因毛巾容易潛藏病菌,容易將洗淨的雙手再沾染病菌。
7、指甲要剪短:洗手要注意容易沾染隱藏病菌的指甲、指尖、指甲縫及指關節等等,指甲縫並須隨時保持清潔。